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召开期间,政协常委、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在分组讨论中就金融危机下展览业发展现状、商协会如何帮助企业保出口促增长等问题进行了发言,并接受了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金融时报、国际商报、经济参考报等媒体的采访,就中国经济的前行建言献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避免盲目扩张
万季飞说,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些机会。比如说,中国企业需要高新技术以推动自身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国外有很多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国企业可以采取投资、入股、并购的方式“走出去”,参与这些国外企业发展,这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含量。
万季飞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领域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资源类产业。对于贸易保护主义,他说,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中国表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因为贸易保护一是害自己,二是行不通,中国带头开放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这对稳定世界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各国应该打破贸易保护,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积极推动展览业前行
“作为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展览业的发展带动着服务业方方面面的发展。展览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展览活动导致的商品、物资、人员、资金、信息流动对国民经济产生拉动效应,可带动交通、住宿、餐饮、零售、旅游、房地产、邮政、电信、广告印刷、金融保险等服务产业消费链发展,对相关产业的经济拉动系数高达1:9。”万季飞坦言。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展览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展览会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办展主体不断增多,展览场馆规模不断扩大,为各相关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等商务服务业”,许多省市都已将会展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扶植。
万季飞透露,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展览业的负面影响开始日渐凸显。在出国(境)展览方面,2008年,在由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办公室批准的1881项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计划中,最终实施的只有1103项,实施率为59%。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部分已经报名参加境外专业展览会甚至缴纳了展位定金的企业相继退展。2009年上述出国展览会中将有近50个停办、缓办或较大幅度压缩规模,预计由此直接导致出口减少近80亿美元。在境内展览方面,由于我国企业特别是作为参展主体的中小企业面临利润降低、资金短缺等困难,不得不压缩参展开支,甚至取消参展计划,导致境内展览会数量减少、规模缩小、效益下降。同时,由于很多国家和地区市场低迷,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甚至破产,海外来华参展的企业和采购商减少。
万季飞认为,展览业是为数较少的可同时带动投资、消费和外贸,从而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产业之一。在当前形势下,展览业对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2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指出,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促进消费升级。
因此万季飞建议,应加大对展览业的财政补贴;为组展单位和参展企业提供减税优惠政;成立全国展览业协会;编制《中国展览业发展规划(2010-2014)》;加大对中国举办和参加世博会的支持力度等方式促进展览业的健康发展。
万季飞表示,作为中国展览业的领军者和中坚力量,中国贸促会及全国贸促系统将全面落实中央和各地部署,沉着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全力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发挥贸促系统内外关系广、各界朋友多、组织活动效果好的优势,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中国展览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调动商协会力量促企业前行
对于商协会的作用,万季飞表示,贸促机构和商协会组织是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有贴近企业、国内外联系渠道广、服务意识强、服务手段灵活丰富等特点。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引导和协调企业落实国家的宏观政策、妥善应对金融危机,贸促机构和商协会组织应该发挥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他们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更好地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当企业从事贸易往来时,政府有关部门、商协会组织应加强行业协调工作,发挥整体力量赢得发展。
万季飞提出,要进一步做好海外中资企业商协会在信息交流、促进协调、与驻在国政府部门沟通、维护中资企业合法权益的工作,并建议国家加大对海外中资企业商协会的指导和支持,包括必要的资金支持。
此外,万季飞强调,要整合贸促资源和商协会组织。希望国家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贸促机构、商协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各自的职能,更好地保障和支持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