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对经济的影响”,还是“对经济的贡献”
日期: 2016-03-18
点击量: 18
找寻“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经济的贡献”两者间的异同,看似咬文嚼字,差别不大,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国内用得比较多的是“经济拉动作用”和“经济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那个以讹传讹的“1:9”的经济拉动系数,更是被屡屡用来游说政府以获取资源、特殊政策或奖励补贴,“1:9”成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国外至今未见“1:9”的说法。
“对经济的影响”,在英文中准确对应的用词是“economic impact”。“impact”有“影响”、“冲击力”之意。有时,见到国外的会议主办方发来会议需求书/会议邀标书(Request for Proposal,简写为RFP)中会列出这个会议将为城市带来的好处“economic impact”,其本意无非就是想让当地政府了解这个会议会带来多少客人,将在这个城市住多少间夜,带来多少注册费,合计总共在本地的花费,从而希望获得目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补贴,但并未算出除了注册费和客房间夜数外,参会客人在当地购物、娱乐、餐饮的花费。必须指出的是,用“economic impact”来描述一个会议给会议目的地带来的消费(expenditure)是不太准确的,因为“impact”是指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来自会议业对经济造成的积极或消极的冲击作用/震动作用。
如果非要说到影响,则是指某个会议,如某个重大科学理论、某项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的发布会将对经济起到多大的刺激作用。显然,对经济具有如此革命性冲击作用的会议是非常罕见的。目前能想到的无外乎这样几个: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举行的联合国货币及金融会议,即布雷顿森林会议,该会议促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1978年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中国的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根据官方对于2007年GDP数据的预测,欧元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中国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的同时抢抓机遇、趋利避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近4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倍多。或可加上最新的例子:2011年12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正式批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将推动俄罗斯融入全球经济,给贸易伙伴和企业带来稳定的贸易环境,有利于统一贸易规则的推广。根据世贸组织和俄经济发展部公布的文件,入世之后,俄罗斯总体关税水平将从目前的10%降至7.8%。这些会议着实对一国甚至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
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认为,商务旅行可以促进目的地贸易增长,主要表现在价格降低、形成规模经济、产生相对优势、技术转移与创新,进而增强竞争力,最终推动当地GDP加速增长,刺激收入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利于社会整体的宏观稳定。2013年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关门,这种政府停摆对会议业、商务旅行业用冲击来形容是较为恰当的。2012年12月4日以来中央实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出台的一系列严控会议规模和会议经费的政策,对中国的会议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impact所代表的“冲击作用”。
由此看来,如果有人坚持说“会议业对经济的影响”,大概不是一味地认定会议业对当地的经济具有超强的拉动作用,就是没有实事求是地看待会议业,毕竟会议业的盘子不大,用到的设施、人员不如旅游业用到的设施和人员多,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税收也不如旅游业,对整体经济几乎不能用“影响”来形容。
2012年12月1日,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周柳军在济南召开的2012中国会展业年度研讨会上透露,据商务部会展服务业典型企业调查统计,2011年我国会展业直接产值达301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64%,占全国第三产业产值的1.47%,实现社会就业1980万人。3016亿元与当年的房地产业2.6784亿元(占全国GDP的5.7%)、住宿和餐饮业9173亿元(占全国GDP的1.9%)相比,都相差甚远。况且,3016亿元是会议业和展览业产值的合计,会议业产值还不得而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会展业直接产值358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69%。
全球商务旅行协会(GBTA)在2012年5月21日公布了其首个针对中国的《GBTABTI展望—中国》(GBTA BTI OutLook-China)报告的结果。报告预计2013年中国商务旅行支出2450亿美元(含国内商务旅行和出境商务旅行),并大胆预测,中国将会在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务旅行市场。全球商务旅行协会预测2013年美国的商务旅行支出将达到2730亿美元。
就会议业来讲,定义其经济贡献比经济拉动作用要更为妥帖和严谨。会议业的经济贡献一词不夸大、不随意,而是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和计算、分析得出会议业对经济的帮助。国外对会议业的研究报告绝大多数都用“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meetings”(会议的经济贡献)、“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meetings”(会议的经济重要性),如:
(1)2006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发布的《测算会议业的经济重要性》(“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the Meetings Industry”)
(2)2008年,Maritz旅游集团研究院、加拿大会议董事会和国际会议专家联盟(MPI)加拿大基金会联合发布的《加拿大会议业的经济贡献》(“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Meetings Activityin Canada”)
(3)2011年和2014年,会议产业理事会(CIC)、普华永道公司等发布的《美国会议业的经济重要性》(“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Meetings to the U.S.Economy”)
(4)2011年,墨西哥旅游部、普华永道公司等发布的《墨西哥会议业的经济重要性》(“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Meetings to Mexico”)
(5)2011年,丹麦旅游局(Visit Denmark)发布的《丹麦会议业的经济贡献》(“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Meeting Activity in Denmark”)
(6)2011年,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发布的《商务旅行:经济表现的催化剂》的调研报告(“Business Travel:A Catalyst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不难看出,“会议的经济贡献”(economic contribution)一说已成为共识。
国内用得比较多的是“经济拉动作用”和“经济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那个以讹传讹的“1:9”的经济拉动系数,更是被屡屡用来游说政府以获取资源、特殊政策或奖励补贴,“1:9”成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国外至今未见“1:9”的说法。
“对经济的影响”,在英文中准确对应的用词是“economic impact”。“impact”有“影响”、“冲击力”之意。有时,见到国外的会议主办方发来会议需求书/会议邀标书(Request for Proposal,简写为RFP)中会列出这个会议将为城市带来的好处“economic impact”,其本意无非就是想让当地政府了解这个会议会带来多少客人,将在这个城市住多少间夜,带来多少注册费,合计总共在本地的花费,从而希望获得目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补贴,但并未算出除了注册费和客房间夜数外,参会客人在当地购物、娱乐、餐饮的花费。必须指出的是,用“economic impact”来描述一个会议给会议目的地带来的消费(expenditure)是不太准确的,因为“impact”是指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来自会议业对经济造成的积极或消极的冲击作用/震动作用。
如果非要说到影响,则是指某个会议,如某个重大科学理论、某项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的发布会将对经济起到多大的刺激作用。显然,对经济具有如此革命性冲击作用的会议是非常罕见的。目前能想到的无外乎这样几个: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举行的联合国货币及金融会议,即布雷顿森林会议,该会议促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1978年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中国的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根据官方对于2007年GDP数据的预测,欧元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中国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的同时抢抓机遇、趋利避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近40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倍多。或可加上最新的例子:2011年12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正式批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将推动俄罗斯融入全球经济,给贸易伙伴和企业带来稳定的贸易环境,有利于统一贸易规则的推广。根据世贸组织和俄经济发展部公布的文件,入世之后,俄罗斯总体关税水平将从目前的10%降至7.8%。这些会议着实对一国甚至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
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认为,商务旅行可以促进目的地贸易增长,主要表现在价格降低、形成规模经济、产生相对优势、技术转移与创新,进而增强竞争力,最终推动当地GDP加速增长,刺激收入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利于社会整体的宏观稳定。2013年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关门,这种政府停摆对会议业、商务旅行业用冲击来形容是较为恰当的。2012年12月4日以来中央实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出台的一系列严控会议规模和会议经费的政策,对中国的会议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impact所代表的“冲击作用”。
由此看来,如果有人坚持说“会议业对经济的影响”,大概不是一味地认定会议业对当地的经济具有超强的拉动作用,就是没有实事求是地看待会议业,毕竟会议业的盘子不大,用到的设施、人员不如旅游业用到的设施和人员多,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税收也不如旅游业,对整体经济几乎不能用“影响”来形容。
2012年12月1日,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周柳军在济南召开的2012中国会展业年度研讨会上透露,据商务部会展服务业典型企业调查统计,2011年我国会展业直接产值达301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64%,占全国第三产业产值的1.47%,实现社会就业1980万人。3016亿元与当年的房地产业2.6784亿元(占全国GDP的5.7%)、住宿和餐饮业9173亿元(占全国GDP的1.9%)相比,都相差甚远。况且,3016亿元是会议业和展览业产值的合计,会议业产值还不得而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会展业直接产值358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69%。
全球商务旅行协会(GBTA)在2012年5月21日公布了其首个针对中国的《GBTABTI展望—中国》(GBTA BTI OutLook-China)报告的结果。报告预计2013年中国商务旅行支出2450亿美元(含国内商务旅行和出境商务旅行),并大胆预测,中国将会在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务旅行市场。全球商务旅行协会预测2013年美国的商务旅行支出将达到2730亿美元。
就会议业来讲,定义其经济贡献比经济拉动作用要更为妥帖和严谨。会议业的经济贡献一词不夸大、不随意,而是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和计算、分析得出会议业对经济的帮助。国外对会议业的研究报告绝大多数都用“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meetings”(会议的经济贡献)、“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meetings”(会议的经济重要性),如:
(1)2006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发布的《测算会议业的经济重要性》(“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the Meetings Industry”)
(2)2008年,Maritz旅游集团研究院、加拿大会议董事会和国际会议专家联盟(MPI)加拿大基金会联合发布的《加拿大会议业的经济贡献》(“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Meetings Activityin Canada”)
(3)2011年和2014年,会议产业理事会(CIC)、普华永道公司等发布的《美国会议业的经济重要性》(“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Meetings to the U.S.Economy”)
(4)2011年,墨西哥旅游部、普华永道公司等发布的《墨西哥会议业的经济重要性》(“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Meetings to Mexico”)
(5)2011年,丹麦旅游局(Visit Denmark)发布的《丹麦会议业的经济贡献》(“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Meeting Activity in Denmark”)
(6)2011年,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发布的《商务旅行:经济表现的催化剂》的调研报告(“Business Travel:A Catalyst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不难看出,“会议的经济贡献”(economic contribution)一说已成为共识。
下一篇:
2016全球展览浙江论坛将在宁波举行